• 屈原既放,遊於江潭,行吟澤畔,顏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
• 漁父見而問之曰:「子非三閭大夫與!何故至於斯?」
• 屈原曰:「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,是以見放。」
屈原遭到放逐以後,在沅湘流域一帶的江岸附近徘徊,
他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,神情相當憔悴,身體十分枯瘦。
有個漁翁看見屈原,便問他:您不是三閭大夫嗎?為何變成這等模樣?
屈原回答說:這世上的人全都混濁不堪,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,
大家都喝醉了,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,因此就這樣被放逐了。
他在沼澤旁邊走邊吟唱,神情相當憔悴,身體十分枯瘦。
有個漁翁看見屈原,便問他:您不是三閭大夫嗎?為何變成這等模樣?
屈原回答說:這世上的人全都混濁不堪,只有我一個人是清白的,
大家都喝醉了,只有我一個人還醒著,因此就這樣被放逐了。
• 漁父曰:「聖人不凝滯於物,而能與世推移。世人皆濁,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?眾人皆醉,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?何故深思高舉,自令放為?」
漁翁說:聖人不會受限於任何事物,能隨著世俗而進退轉移。
既然世人都混濁,你為何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污泥,掀起水面的波浪?
既然大家都醉了,您為何不也吃些酒糟,喝點薄酒?
何必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及行為,害得自己被放逐?
既然世人都混濁,你為何不也順勢翻攪水底的污泥,掀起水面的波浪?
既然大家都醉了,您為何不也吃些酒糟,喝點薄酒?
何必還要表現出清高的思想及行為,害得自己被放逐?
• 屈原曰:「吾聞之,新沐者必彈冠,新浴者必振衣;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?寧赴湘流,葬於江魚之腹中;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塵埃乎?」
屈原答道:我聽人說,剛洗過頭要先彈掉帽上的灰塵,
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,怎能讓乾淨的身體去接觸骯髒的東西呢?
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中,給江裡的魚兒吃,
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,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污染呢!
剛洗過澡要先抖掉衣上的灰塵,怎能讓乾淨的身體去接觸骯髒的東西呢?
我寧願跳進湘江的水中,給江裡的魚兒吃,
怎能讓我光潔明亮的清白之身,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污染呢!
• 漁父莞爾而笑,鼓枻而去,乃歌曰:「滄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纓;滄浪之水濁兮,可以濯吾足。」遂去,不復與言。
漁翁聽後微微一笑,搖著槳離開了。
一邊划船還唱著:滄浪的水清澈啊!可以用來洗我的帽帶,
滄浪河的水混濁啊!可以用來洗我的腳。
就這樣走了,不再和屈原說話。
賞析
• 寫一漁父因見屈原憔悴困苦,勸他隨波逐流,與世浮沉;而屈原則表示決不妥協。
• 篇中表達了儒家和道家兩種處世哲學的立場。
• 屈原和漁父各自展現了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:
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、積極處世,乃至寧死不屈、以身殉國;一是漁父的避開是非、明哲保身,乃至消極處世、怡然自樂。
• 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,結果只好異途殊歸,各行其志。總體說來,作者的意圖和傾向是:以屈原為主,以漁父為副,以漁父對照屈原,贊揚屈原的崇高精神,貶抑漁父的消極態度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