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

史記-管晏列傳


管仲夷吾○1者,潁上○2人也。少時常○3與鮑叔牙○4游○5,鮑叔知其賢。管仲貧困,常欺鮑叔,鮑叔終善遇之,不以為言。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○6,管仲事公子糾○7。及小白立為桓公,公子糾死,管仲囚焉。鮑叔遂進○8管仲。管仲既用,任政○10於齊,齊桓公以霸,九合諸侯,一匡天下○11,管仲之謀也。
  管仲曰:「吾始困時,嘗與鮑叔賈,分財利多自與,鮑叔不以我為貪,知我貧也。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,鮑叔不以我為愚,知時有利不利也。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,鮑叔不以我為不肖○12,知我不遭時也。吾嘗三戰三走○13,鮑叔不以我怯,知我有老母也。公子糾敗,召忽死之○14,吾幽囚受辱,鮑叔不以我為無恥,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鮑子也。」鮑叔既進管仲,以身下之。子孫世祿於齊○15,有封邑者十餘世,常為名大夫。天下不多○16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。
  管仲既任政相齊,以區區之齊在海濱,通貨積財,富國彊兵,與俗同好惡。故其稱曰○17:「倉廩○18實而知禮節,衣食足而知榮辱,上服度則六親固○19。四維○20不張,國乃滅亡。下令如流水之原,令順民心○21。」故論卑而易行○22。俗之所欲,因而予之;俗之所否,因而去之。
  其為政也,善因禍而為福,轉敗而為功。貴輕重○23,慎權衡○24。桓公實怒少姬,南襲蔡○25,管仲因而伐楚,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○26。桓公實北征山戎○27,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○28之政。於柯之會,桓公欲背曹沫之約,管仲因而信之○29,諸侯由是歸齊。故曰:「知與之為取,政之寶也○30。」
  管仲富擬於公室○31,有三歸○32、反坫○33,齊人不以為侈。管仲卒,齊國遵其政,常彊於諸侯。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○34。
  晏平仲嬰○35者,萊之夷維人○36也。事齊靈公、莊公、景公,以節儉力行重於齊。既相齊,食不重肉○37,妾不衣帛。其在朝,君語及之,即危言○38;語不及之,即危行。國有道,即順命○39;無道,即衡命○40。以此三世○41顯名於諸侯。
  越石父○42賢,在縲紲○43中。晏子出,遭之塗○44,解左驂○45贖之,載歸。弗謝○46,入閨○47。久之,越石父請絕。晏子戄然○48,攝衣冠○49謝曰:「嬰雖不仁,免子於厄,何子求絕之速也?」石父曰:「不然。吾聞君子詘○50於不知己而信○51於知己者。方吾在縲紲中,彼不知我也。夫子既已感寤○52而贖我,是知己;知己而無禮,固不如在縲紲之中。」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。
  晏子為齊相,出,其之御○53妻從門間○54而闚○55其夫。其夫為相御,擁大蓋○56,策駟馬,意氣揚揚,甚自得也。既而歸,其妻請去○57。夫問其故。妻曰:「晏子長不滿六尺○58,身相齊國,名顯諸侯。今者妾觀其出,志念○59深矣,常有以自下○60者。今子長八尺,乃為人僕御,然子之意自以為足,妾是以求去也。」其後夫自抑損○61。晏子怪而問之,御以實對。晏子薦以為大夫。
  太史公曰:「吾讀管氏〈牧民〉、〈山高〉、〈乘馬〉、〈輕重〉、〈九府〉,及《晏子春秋》○62,詳哉其言之也。既見其著書,欲觀其行事,故次○63其傳。至其書,世多有之,是以不論,論其軼事。管仲世所謂賢臣,然孔子小之○64。豈以為周道衰微,桓公既賢,而不勉之至王,乃稱霸哉?語曰『將順其美,匡救其惡,故上下能相親也○65』。豈管仲之謂乎?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,成禮然後去○66,豈所謂『見義不為無勇』者邪?至其諫說,犯君之顏,此所謂『進思盡忠,退思補過』○67者哉!假令晏子而在,余雖為之執鞭,所忻慕○68焉。」
欣賞
本文已稱頌管仲、晏嬰的治國才幹為線索,突出地歌頌鮑、管之間感人情誼,和晏嬰不拘一格賞拔人才的作法,表現了作者對鮑叔、管仲、晏嬰與齊桓公、越石父等人的無比崇敬。就文意而言,則可分為三大部分:首先敘述了管仲與鮑叔之間感人情誼與管仲治國才幹;其次,描寫晏嬰的為人行事與他不拘一個賞拔賢才的作風;最後司馬遷稱道管仲因勢引導的治國本領,並讚揚晏嬰的見義勇為與犯顏直諫。
司馬遷因於漢武帝面前為李陵辯護,而被誣指下獄受了腐刑,當時身邊交遊竟無人伸出援手,所以做此二傳,寓意深遠。假使有如鮑叔之知己者,或許可以勸君免刑;假若如有晏子之義就越石父者,或許可援法贖救。是以本文一則讚揚鮑叔之知人,同時也於文末發出(假令晏子而在,余雖為之執鞭,所忻慕焉。)的慨嘆。左者正面表達其政治思想、道德理想,同時也是對和帶現實一種批判,字裡行間凝聚著個人身世的無限感慨。
註釋
1.管仲夷吾:姓管,名夷吾,字仲。春秋前期齊相,曾輔佐桓公成就霸業。
2.潁上:潁水邊上。潁水發源於今河南省登封縣,東南流,在今安徽省壽縣西南入淮水。
3.常:同(嘗) ,曾經。
4.鮑叔牙:齊國大夫。下文(鮑叔),意指鮑叔牙。
5.遊:交往,這裡實際指共同經商。
6.公子小白:即日後的齊桓公,僖公之子,襄公之弟。在位四十三年(前六八五-六四三),是春秋時期的第1個霸主。
7.公子糾:公子小白的同父異母兄弟。
8.進:引進、推薦。
9.任政:指為相。
10.九合諸侯:指齊桓公多次以盟主身份邀集各國諸侯會盟。合,會定合約。九,泛指多數。
11.一匡天下:曾經一度地整頓了天下的次序。只率領諸侯貢尊洲室而言。匡,正。
12.不肖:不類其父,只沒有出息。
13.走:敗走。
14.召忽死之:召忽原與管仲共同輔佐公子糾。齊桓公即位後,令魯殺公子糾而送回召忽與管仲,其目的是想任用這兩個人。召忽不聽,自殺而死,惟有管仲自甘被解送回齊。22.
15.子孫世祿於齊:指鮑叔牙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吃俸祿。
16.多:讚揚。
17.故其稱曰:指管仲於(管子)一書中的敘述。
18.倉廩:泛指倉庫。
19.上服度而六親固:意味統治者的行為如果符合禮度,則六親自然和睦而關係穩固。服,行事、行止。六親,指父、母、兄、弟、妻、子。
20.四維:指禮、義、廉、恥。
21.下令如流水之原,令順民心:意為下達政令要像流水的源頭,順流而下,使正令順著百姓的心意。
22.論卑而易行:政令符合下情,容易為百姓所執行。
23.貴輕重:重視經濟事業。輕重,只物價高低。
24.慎權衡:重視對度量衡的監督管制,以防止商人的非法剝削。
25.桓公實怒二句:桓公有姬、蔡女也。與公乘船。蔡姬習水,故意盪舟以戲公。桓公驚懼變色,制止不聽,因而發怒,將她遣送回國,但未斷絕關係。蔡人卻將蔡姬嫁人,所以桓公發兵侵蔡。
26.管仲因而伐楚二句:楚是商代建立的南方國名,春秋時期都於郢(今湖北江陵)。齊桓公伐蔡,蔡國崩潰,齊軍接著又南下伐楚,這是毫無道理的。楚成王舉兵應之,則齊曰:「何故涉吾地?」管仲對曰:「楚貢包茅不入,王祭不具,是以來責。」包茅,一種可供濾酒的細茅草,產於楚國。處曾以此草向周天子進貢,今隔時未進,故管仲用以為伐楚之口實。
27.山戎:即北戎,古種族名。春秋時,在河北北部,經常威脅齊燕的安全。公元前六六三年,山戎攻燕,齊桓公因救燕而伐山戎。
28.召公:姓姬名奭,周之同姓,曾佐武王滅商,被封於薊(北燕)。因采邑在召(今陝西歧山西南),故稱召公或召伯。成王時任太保,與周公旦分陝而治,很有政績。
29.於柯之會三句:魯莊工十三年(前六八一),齊國與魯國在柯邑舉行盟會的事。在這個會上,魯將曹沫曾手持匕首劫持齊桓公,迫使齊桓公答應退還魯國被齊國侵占的領土,齊桓公答應了。過後齊桓公想反悔,管仲曰:「不可。服貪小利已自快,棄信於諸侯,失天下之援。不如與之。」科,齊邑,在今山東省楊谷縣東北。信,伸也,指實踐盟約。
30.知與之為取,政之寶也:引自《管子 牧民》
31.擬於公室:可與諸侯相比。擬,比、相等。
32.三歸:指全國的工商業稅收的十分之三。
33.反坫:坫是堂上兩楹間的土台子,古代兩國國君見面後,互相敬酒,獻酬完畢,把酒杯放在土台上,這種儀式就做反坫。管仲不是國君,家中也有這種設備。
34.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:管仲死於齊桓公四十一年(前六四五),晏子於齊靈公二十六年(前五五六)為齊大夫,其間九十年;若算至晏子生年,僅七十餘年耳,史公云百餘年,略疏。
35.晏平仲嬰:姓晏,名嬰,字仲,諡平,史稱(晏平仲),後人尊稱為(晏子)。
36.萊之夷維人:萊,即萊州,古地區名。在今山東省東北部。夷維,萊的邑名,今山東高密縣。
37.食不重肉:飯桌上沒有第二種肉食。晏子為節儉著稱的政治家。
38.君語及之,即危言:當國君問到他,就正直的陳述意見。危,高聳;引申為正直。
39.順命:服從命令去做。
40.衡命:根據命令斟酌情況去做。
41.三世:指靈公、莊公、景公三世。
42.越石父:晉國賢人。
43.縲(ㄌㄟˇ)紲(ㄒ一ㄝˋ):拘繫犯人的繩索,引申為囚禁。
44.塗:通(途)。
45.左驂:古代1車3馬或4馬,左右兩邊叫驂馬,中間的馬叫服馬。
46.謝:告、打招呼。
47.入閨,進入自己的室內。閨,小門。越石父請絕:越石父要求離去。
48.戄然:驚異的樣子。
49.攝衣冠:表示嚴肅鄭重、對人恭敬的意思。攝,整理。免子於厄(音餓):把你從危困中救出來。
50.詘:通(屈),受委屈。
51.信:通(伸),受尊敬。
52.感寤:受到感動而醒悟的意思。寤,同(悟)。
53.御:車夫。
54.門間(ㄐㄧㄢˋ):門縫。
54.闚(ㄎㄨㄟ):窺視。
55.擁大蓋:擁,抱持,此處指緊靠著。蓋,古代高貴車上遮蔽陽光和雨的蓬傘。
56.請去:請求離婚。
57.六尺:先秦時期一尺約合現今的23cm。6尺者尚不足一米四十。
58.志念:志向與思想。
59.自下:自卑、自謙。
60.抑損:謙卑退讓。
61.《晏子春秋》:舊題春秋齊晏撰,共八卷(一說七卷)。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內容與今本《晏子春秋》內容相關的竹簡。
62.次:排列、編寫。
63.孔子小之:(論語-八佾)中有(管仲之器小成)的話。小,看不起;不看重。
64.將順其美三句:意謂作臣子的若能鼓勵、順從其君上的優點,同時又能巧妙地糾正國君的缺失,那麼君臣的關係就可以很好了。將,讀「獎」,鼓勵。
65.伏莊公尸哭之兩句:《左傳‧襄公二十五年》載,崔杼因齊公與他新娶之妻私通,設謀殺死齊公。晏嬰枕莊公屍股哭之,完成君臣之禮而出。
66.進思盡忠兩句:作官時想的是盡自己的忠心;退出朝廷時,想的是彌補自己的過錯,見《孝經‧事君》。
67.忻慕:欣喜、羨慕。忻,同「欣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翻譯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管仲名叫夷吾,是穎上人。年輕時常和鮑叔在一起,鮑叔知道他有才能。管仲很窮,常常占鮑叔的便宜,但鮑叔始終待他很好,從沒有怨言。後來,鮑叔投效了齊公子小白,管仲則侍奉公子糾。後來來小白立為齊君,公子糾被殺,管仲被囚禁。鮑叔就向齊桓公推薦管仲。管仲被任用後,執掌齊國政事,桓公因此成就霸業,多次會集諸侯,匡正了整個天下,這些都是管仲的計謀。

  管仲說:「我從前窮困時,曾和鮑叔合夥做生意,分利潤時,自己多拿些,鮑叔並不認為我貪財,他知道我窮困。我曾替鮑叔計畫事情,反而使他更困難,鮑叔並不認為我笨,他知道時運有時順有時不順。我曾經三次打戰,三次逃跑,鮑叔並不以為我膽小,他知道我有老母在堂,公子糾失敗,召忽自殺,我被囚禁,遭受屈辱,鮑叔並不以為我無恥,他知道我是不羞小節,恥的是功名不能顯揚於天下。生我的是父母,了解我的是鮑叔。」鮑叔既推薦了管仲,自已情願做他的部屬。他的子孫世世代代都在齊國享有俸祿,有封地的有十幾代,而且常常都有著名的大夫。因此,天下人並不讚美管仲的才能,卻敬重鮑叔能夠知人。

  管仲既在齊為相,執掌政事,使地處海邊的小小齊國,能流通貨物,聚積錢財,國富兵強,且深得民心。所以他說:「倉庫充實,才能知道禮節。衣食充足,才能知道榮辱。君王服行法度,六親才會團結和睦。」「四維不發,國家就減亡。」「發布命令,要像水的源頭,使它順著百姓的意思才好。」所以議論淺近,容易實行。百姓所希望的就給他,百姓所反對的就除去它。他處理政事,善於轉禍為福,轉敗為功。注意斟酌輕重,謹慎衡量得失。桓公其實是恨少姬改嫁,才南侵蔡國,管仲卻趁機討伐楚國,責楚不向周天子進貢包茅之罪。桓公本來是北伐山戎,管仲卻趁機教燕國重修召公時的政治。在柯地的會盟,桓公本想背棄對曹沫的許諾,管仲卻使桓公踐約,以昭信於天下,於是諸侯都歸附了齊國。所以說:「知道給就是取,這是為政的法寶。」

  管仲的財富可比諸侯,有三個公館,以及安於酒杯的土坫,可是齊國人並不認為他奢侈。管仲死後,齊國一直遵行他的法度,因此比其他諸侯都強。後來隔了一百多年,又有個晏子出現。

  晏平仲,名嬰,是萊州夷維人。曾侍奉齊靈公、莊公、景公,因為生活節儉,做事勤勉,為齊人所推崇。他擔任齊相,每餐未曾有過兩樣以上的肉食,姬妾都不穿綢緞。他在朝廷,國君問到他,他就直言無隱;不問到他,就正直地做事。政治上軌道,就照著法令做事;政治不上軌道,就權衡命令而後行。因為他有這麼好的政治操守,因此在靈公、莊公、景公三朝任職,聞名於諸侯間。

  越石父是個有才能的人,卻因案被囚禁。晏子外出,在路上遇到他,馬上解下車左的一匹馬為他贖罪,載他同車回家。到了家,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進入內室,過了很久才出來。越石要求絕交離去。晏子吃了一驚,慌忙地整理衣帽,向他道歉說:「嬰雖然沒有仁德,但總是解除了您的危難,您為什麼這樣快就要告別呢?」越石父說:「話不是這樣說,我聽說君子被不了解自己人所冤屈,但在知己面前可以獲得伸張。當我被囚禁,是他們不了解我。您既然了解而把我贖出來,這就是知己。知己而對我無禮,實在還不如被囚禁。」晏子聽了,馬上請他進去,尊為上賓。

  晏子做齊相時,有一天出去,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中偷看她的丈夫。她丈夫替國相駕車,坐在傘蓋下,用鞭子抽打著駕車的四匹馬,趾高氣昂,十分得意。回家後,他妻子請求離婚,車夫問她是什麼原因,妻子說:「晏子身高不到六尺,身為齊相,名聞各國。今天我偷看他出來時,志氣深遠,態度謙虛。現在你身高八尺,卻做人家的車夫,可是看你的意思,好像覺得很滿足,所以我要求離婚。」以後她丈夫處處收斂,晏子覺得很奇怪,就問他怎麼同事,車夫據實相告。晏子就推薦他做大夫。

  太史公說:我讀管子的<牧民>、<山高>、<乘馬>、<輕重>、<九府>,以及《晏子春秋》,關於他們的思想主張說得很詳細。我已經看過他們所著的書,還想看看他們的事蹟,所以為他倆寫這篇傳。至於他們的書,世上很流行,所以不再介紹,只記他們的軼事。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,可是孔子卻輕視他。大概是因為周道衰微,桓公既然賢明,管仲不勉他建立王業,卻僅使他稱霸的緣故吧?古語說:「助長他的好行為,匡正他的過失,因此君臣能夠相親。」這句話大概說的就是管仲吧?當晏子伏在莊公屍體上痛哭,做到應有的禮節,然後從容走開,這難道是《論語》上所說的「見義而不去做,就是無勇」的人嗎?至於進諫忠言,冒犯君王,這正是《孝經》上所說的「在朝就想到盡忠,退朝就想補過」的人啊!假使晏子現在還活著,我雖然替他拿鞭子趕車,也是衷心所欣喜嚮往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